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格外的重视学党史、用党史,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时值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光明别策划走进中国历史展览馆融媒体项目,隆重推出“展览馆里的党史”系列专家解读视频。该系列视频采用“虚拟演播室”技术,邀请权威专家围绕展览馆相关展品及主题进行解读,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现建党百年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本期,我们邀请中国历史展览馆序厅大型漆壁画《长城颂》作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程向军
2020年4月,我接到了为中国历史展览馆序厅设计壁画的任务。作为一名漆画教育工作者和创作者,我极为珍惜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用了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多次到长城当地考验查证。作品经过多次评选,最终顺利入围。
《长城颂》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漆壁画,高15米,宽40米,在经过现场的严格测算后,我们决定把壁画的板子分为100块,以此纪念中国成立100周年。我和小组成员克服重重困难,为的就是能将其打造成中国历史展览馆的艺术名片。在创作草稿的时候,经历了大概20多稿的修改,烽火台从左挪到右,又从右挪到左,从中间偏上挪到中间偏下……最终在2020年6月初次通过画稿设计。完成画稿以后,由于是纸质版画稿,党史馆负责方还希望看到实物版本,所以我们又用两个月时间完成了漆画稿1:10的打样。9月,画稿最终通过,开始步入紧张的制作环节。
漆画的制作流程与工艺很复杂,尤其这次需要完成100块,这对于团队的每个人而言,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从一开始计算人工和测算进度的时候,我们就制定了严格的曲线表,每人每天自行评估是否完成了工作量,确保没有返工情况的发生。整个创作团队有近50人,为了赶时间、抢进度,我们每天持续工作14个小时之后,吃饭时间压缩到了十几分钟。为了保持同一个步调,坚持一种创作风格,我们还提出了一个口号:“用一支笔完成一幅画”。也正因秉持着这样的信念,我们才可以高质量地完成此次任务。
中国山水画擅长以平远法构图,画面分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而在这幅壁画作品中,它的横长恰恰给咱们提供了表现群山的空间。近景以古松及明长城烽火台、山石造型构成,山中溪水汇聚成河,寓意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远景则以绵延不断的群山构成,表现东方巨龙越群山,经绝壁,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的雄姿。另外,我们预测观众进入展厅的关注点在1/2以下位置,对这部分细节进行了着重处理。在实际测量之后,为了从视觉上形成较强的冲击力,将明长城的第一烽火台拉高到与实际高度极为接近的尺度,雄伟壮观的气势呼之欲出。
党史馆序厅的室内净高大概20米,无论是阳光的照射还是室内的空调,日后都会对壁画造成影响。而传统漆板大都由木质胎板加工而成,材料稳定性不好,尺寸误差大、易变形,经过多道髹漆工艺制成的胎板自重较重,不利于防火,安装也很困难。因此,从设计之初我们就考虑到了材料创新。为解决工艺方面的难题,我们请国内专家进行技术论证,最终选用铝蜂窝板作为壁画胎板。这也是国内漆壁画中首次选用铝蜂窝板做壁画胎板。铝蜂窝板不仅减轻了墙体负荷,不易变形,而且误差小,能使画面整体平整美观。
《长城颂》以红、黑、金、白作为画面主色调,且所有颜色均由手工研磨调制而成。天空部分使用了金色,铝箔粉上罩染透明漆后形成的暖金色,展现了霞光辉映天际时的美妙色彩。主体部分使用了传统漆艺中的朱砂颜料,不仅展示出漆画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寓意着祖国的红色江山。暖金色与朱砂红相互呼应,呈现出厚重、雅致的效果。同时,朱砂红与红色花岗岩地面相得益彰,视觉效果上也更显恢弘大气。
万里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人工建筑奇迹,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巨大的影响,也积淀和凝聚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然而艺术家只有真正将思想情感融入时代,凝聚精神,才能够准确地把握主题,从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在建党百年的重大历史节点上,完成这样一幅作品,我感慨万千。作为一名艺术创作者,我希望以国家和时代的角度思考问题,呈现展现国家形象和时代审美的作品。作品完成后,我的校友王奕特意为《长城颂》撰写了一段献词:
正如词中所言,长城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将以丰富的精神内涵成为嵌入人们记忆的永恒符号,其所象征的中华民族精神也必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核心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