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失意的湘西人沈从文坐船顺沅水而下,踟蹰逗留在常德城。近20年后,已经名震文坛的他提笔回忆了当年的常德,“地理书上告给人说这里是湘西一个大码头,是交换出口货与入口货的地方。”“湘西的咽喉为常德,地当洞庭湖口,形势重要,在沿湖各县数第一。”这里既是“《桃花源记》说的渔人老家”,也是他走出山城去读“另一本大书”的第一个大码头。
同年,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一书由上海民智书局出版。“今日之世界,非铁道无以立国”,在书中《实业计划》主体部分,他把铁路建设放到了主体地位,提出了建设10万英里(16万公里)铁路计划。计划中,常德作为东方大港重庆线和汕头常德线的交会点,乃为畅通南北、链接东西的华中区域铁路枢纽之一。
此时,波光潋滟两千余年的沅水水运,仍是古老桃花源里沟通世界最有效的通路。1923年,沈从文通过沅水通道奔赴北京。
沈从文记录:从湖南(常德)到汉口,从汉口到郑州,从郑州转徐州,从徐州又转天津,十九天后,出了北京前门的车站。
“乡下人”沈从文在这次远行中第一次见到了火车,距离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的出现已逝去了47年。长达数千年的农业社会,内河水运一直是人类社会最经济的交通运输方式,但循着铁轨和汽笛声,铁路成为终结水运历史的陆上交通,中国加速奔向现代工业文明。
重要交通工具的发展,不断革新着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基本格局,颠覆人们关于空间和距离的观念。
在常德芭蕉形版图上,总里程298.5公里的焦柳铁路、石长铁路、黔张常铁路,呈Y型结构向西倾斜,组成常德境内的铁道阵。其中,第一条铁路焦柳铁路56公里,时速120公里,1976年6月开始分段营运,1978年12月26日全线月增建二线月动车运行;黔张常铁路是常德境内第一条有着高铁概念的线日建成通车。
与铁路发展速度互补,常德其它交通运输形式像藤蔓一样在沅澧大地上铺展开来:2007年被确定为国家179个公路运输枢纽之一;2019年桃花源机场跻身为全国百强机场,年运送旅客超过百万;2021年常德港被确定为全国36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常德成为全省除省会长沙以外,同时拥有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5种交通运输形式的内陆城市。
但高速铁路作为当代中国为世界贡献的新“四大发明”之一,毫无疑问已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体现,更是一个城市竞争力和幸福感的标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铁发展进入快车道,习对我国高铁发展极为关怀,多次点赞中国高铁,为高铁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桃花源里圆梦正当时。
2022年12月26日,是一个对常德人民有着特殊纪念意义的喜庆吉祥日子,跨越时空的数代常德人,终于在第一条铁路通车44年后,以350公里的时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承担起将长株潭都市圈、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与大湘西旅游圈“串珠成链”的使命,完成湖南省“市市通高铁”的最后一环,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奋力融入区域高铁枢纽新时代,在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上书写常德答卷。
今天,站在党的二十大谋划的新蓝图起点,回望桃花源里,常德铁路梦已历百年云烟。可能有点迟到,但只要开始,梦想就不会停歇。在时代进化的链条上,一切都不过是历史的中间物。常德铁路从枝柳普快到石长动车到黔张常、常益长高速铁路,未来也许还将迎来磁悬浮,他们不仅见证了从“水运时代”到“蒸汽时代”,再到“高铁时代”,还呼应着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强国复兴之路。
常德铁路的建设历史起自枝柳铁路,而枝柳铁路与常德的故事,从市城区的滨湖公园作为开头应该与大家更为亲切。
沅澧大地上的第一条铿锵铁轨,如何会与常德城的第一座公园的莺歌燕舞关联?1974年,常德市革委会决定,利用常德承建枝柳铁路石门铁路桥的节余经费,在濠坪湖上兴建“滨湖公园”。1976年秋冬开始,护城、东郊公社千余名基干民兵利用农闲义务劳动,参与挖塘、固化、硬化路面等基础建设。
1978年12月26日,枝柳铁路胜利通车;1979年7月1日,滨湖公园正式开园迎客。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常德相继告别了没有铁路和公园的历史。
2021年6月7日,澧县涔水铁路桥。桥旁的河滩上,10多位满头华发的老人穿着印有“大三线”LOGO的白T恤,在火车的汽笛声中,展开了一面横幅:“纪念涔水铁路工程建设51周年活动”,这是时隔半个世纪的回望。
那一年,2000多名津市儿女组成津市民兵独立团,承接了枝柳铁路涔水铁路桥“四墩五孔”工程。涔水河滩上,他们的艰辛难以细说,但成绩永载史册:提前51天达成目标,因施工质量好且未发生伤亡事故,被国家铁建总指挥部授予“质量安全优胜红旗”并通令嘉奖。如今,涔水铁路桥南面桥下的一面水泥墙上,“向津市独立团学习!”的标语依旧清晰可见,这是来自“战友”澧县四团四营的“点赞”。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局势,国家在包括湖南在内的13个省份间展开了规模巨大的“三线”建设,将重要工业、国防工业由东北、华北地区向西北、西南方向转移。铁路是三线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这场工业迁移的交通命脉。焦柳铁路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的三线建设重要交通工程,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地位不一般。
枝柳铁路是焦柳铁路的南段,全长885公里。1970年9月4日,湖南省革委会召开湘黔、枝柳铁路建设会议。当年10月,枝柳铁路的建设拉开序幕。这条铁路从湖北枝城开始,向南跨越湖北松滋县界溪河进入湖南,穿越常德地区澧县、临澧、石门、慈利的山岳地,常德境内路段长151.24公里。为完成这个艰巨的工程,常德地区抽调党政军干部,组成庞大的指挥机构,组成筑路大军。枝柳铁路常德段建设高峰时,全地区组建7个民兵师、29个民兵团、206个民兵营、1253个民兵连,19.3万人浩浩荡荡分赴到澧县、石门、临澧、慈利4县,配合铁路修建部门负责线路路基工程建设,用轰轰烈烈的青春,建设连接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命脉。
焦柳线的建成,形成了中国第二条南北交通钢铁大动脉,也成为后来国家铁路网“八纵八横”中贯通中西部的重要“一纵”。它是唯一没有经过任何省会城市的铁路主干线,结束了沿线多个市县没有铁路的历史。石门、慈利作为当时常德地区经济最落后的两个山区县,成为常德地区最早通火车的县城,因此三线建设也被后人称为“战备时期的西部大开发”。
“大会战全面铺开后,在铁路建设工地上,人声鼎沸,有唱歌鼓劲的,有喊着口号开展劳动竞赛的,有唱着劳动号子打硪的,那就是千军万马驰骋沙场的景象。”数年前,在常德日报社举办的一场活动中,李桂凡用一叠泛黄的文稿纸和一枚纪念章,带着大家穿越回那段激情岁月。当年,他在常德分指挥部政治部工作,担任《铁路战报》的采写和宣传工作。
当年修筑铁路,除了中央调拨一部分主要材料、机具和车辆外,大部分要本着“节约闹革命”的精神,发动群众自己动手,克服困难。“民兵一律都是军事化管理,尽管只拥有簸箕、扫帚、铁锹、雷管这些简单的施工工具,但大家做起事来干劲十足。不论是烈日当头还是雨雪纷飞,施工都没间断过,为了赶进度,有时还通宵达旦。”1971年春节,李桂凡因为忙于采访没有回家,和民兵们一起在工地上度过,那热闹的除夕夜、丰盛的年夜饭,时隔多年,仍然让他念念不忘。
在这场会战中,常德市的民兵团有不少高光时刻。其中,修建枝柳线石门铁路大桥值得说道一番,横跨澧水的石门铁路大桥高25米、长171.8米,这是省内由民兵单独修建的最大的一座桥梁,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开挖桥墩基脚是第一关,必须把一层层泥沙、卵石取走,把表层的岩石炸开搬掉,一直从河床表面清理到十几米、几十米深的岩石底层,仅5个桥墩清基搬运的土石就有一万多方。灌注桥墩也是挑战,没有大型的机械吊装泥砂浆,常德民兵团就搭起浮桥和脚手架,将水泥砂浆一担担挑上桥墩。最后架设桥梁的时候,他们利用有限的机械,采取蚂蚁啃骨头的办法,将巨大而沉重的钢梁一根一根地挪向桥墩,一块一块地拼凑安装。经过5个月的奋战,高速、优质、低耗、安全地完成了这座大桥的修建任务。
1973年底之前,澧县界溪河至石门县七松车站成功铺轨,1974年4月顺利通车。枝柳铁路常德段第一阶段施工告一段落,《铁路战报》也随之停刊。这一年,在铁四局新线管理处工作的常德小伙胡湘德,则亲历了这段铁路的联调联试工作。当时他还是火车上的司炉工,蒸汽机车每天“吃”煤十多吨,他铲煤忙得汗流浃背,却也神气十足,“火车啊,湘西北的人民从来没见过的,都在铁路边上看稀奇!”
从这一阶段开始,国务院和鉴于国内形势变化和枝柳铁路大量土石方工程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决定撤销枝柳铁路会战的各级指挥部,全民大会战的模式告一段落,铁路建设专业队伍开始担纲主力,继续接下来的工程。
“这条铁路的建成通车,对于改善我国铁路的布局,沟通南北交通,加快四个现代化建设步伐,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具备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1978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刊发了“枝柳铁路胜利通车”的消息,对于这条铁路的意义进行了“官方阐述”。而对于常德而言,这条在境内西北部划过一角的铁路,还没有深入经济腹地,与工农业生产发展结合还不够,谋划一条从石门抵达长沙的铁路线,成为常德人民热切的期盼。
1998年10月1日,23岁的常德妹子刘军慧坐在“庐山牌”扩音机前,虽然之前演练多次,但她还是有些紧张。
“各位旅客,您好!今天是10月1日国庆节,常德站自今日起试运行,欢迎您来到常德站乘车,祝您旅途愉快!”这位两个月前刚刚报到的车站第一任播音员,播发出了常德火车站的第一条广播。
如今回想,刘军慧觉得,那一刻应该是兴奋大于紧张。“因为我知道,这一天对常德人来说,是刷新纪录的一天,是载入史册的一天,是多少辈人翘首盼望已久的一天。”
刘军慧的情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常德人对于这条铁路的感情。在陆路交通还不发达、高速公路还少有的年代,这条铁路实现了京广和焦柳线的贯通,不仅承担了重要的客货运输任务,还把常德主城区北郊由农村变成了城镇。在更多的常德人心里,矗立在城市中轴线北端的常德火车站,高端大气上档次,不仅满溢着离别与重逢的情怀,也代表着梦想和远方。
在火车的汽笛声中回望来路,道阻且长,那是近半个世纪的追寻和期盼。新中国诞生后,百业待兴。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着手石长铁路的勘测设计,1958年曾在湘江施工建桥,长沙市南郊黑石铺江面上矗立的两座桥墩,一直在默默地诉说着那如烟往事。
常德,这座湘西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曾靠发达的水运而商贾云集,成为湘、鄂、川、黔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因为铁路的缺席,一次又一次的发展机遇与常德失之交臂,严酷的现实,在一次次的勘察、调研和论证中,被反复提及。那些发黄的会议纪要中,弥漫着迫切而激动的心情。
1977年,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编写了《长沙到石门线方案研究报告》,并进行了初步勘测;
1985年10月,铁道部原部长郭维城率有关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到石长线月,铁道部规划设计院、计划局会同湖南省有关部门再次对石长线年,国家计委正式批准石长铁路立项。
1993年3月16日,长沙,铁道部原部长李森茂与湖南省原省长陈邦柱正式商定:铁道部出资三分之二,湖南省出资三分之一,部省共同出资组建全国第一家规范的合资铁路公司——石长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同年6月,多处重点控制工程相继动工。
石长铁路西起焦柳铁路新增的石门北站,东接京广铁路长沙地区的捞刀河车站,全长264公里,途经洞庭湖区常德、益阳、长沙三市的12个县(市),沿线跨越湘、资、沅、澧,基本行走在富饶的洞庭湖滨粮仓地带,工程最大的特点就是桥梁多,土石方量大。几万专业筑路大军在5年时间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设特大桥11座、中桥73座、隧道18座、涵洞1304个,刷新了一项又一项纪录。其中常德沅水公铁特大桥全长3.7公里,正桥上部结构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其设计跨度居全国同类之首。全长1590米的澧水特大桥建设,成功地探索了卵石河床筑捣固围堰的施工方法,悬灌梁施工从10天一个环节提前到6天一个环节,创造了国内同行业施工的最高纪录。
“一切为了铁路建设,一切优先铁路建设。”石长铁路一开工,沿线人民群众就表现了可贵的大局观念和牺牲精神。
铁路施工首先在石门县拉开帷幕。为解决数千名建设者的住宿困难,石门县委、县政府明白准确地提出了“支持、配合、协调、服务”八字方针,县直机关和乡镇腾出办公楼、招待所34栋,民房385间,全县50多对青年为了给实施工程单位腾出住房主动推迟了婚期。铁路建设急需数万吨水泥、钢材、道碴,一批大型设备要送到施工现场,石门县在财政十分吃紧的情况下,投资上百万元,各乡镇群众无偿投工70多万个,为施工队伍开山铺路30多条、90多公里,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建设大军集中之后,上级要求石门北站、南站和汪家山隧道务必在当年8月底破土动工,一个半月内要完成全部征地和拆迁任务,600多户农民需要搬离家园。当时正是丰收在望的季节,满地棉花,成片橘林,果实累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石门人民以大局为重,4100亩的土地,拆迁时间仅用了5天。
新建常德火车站所在的位置,是常德市农机所退休干部黄费宽祖坟所在地,这里埋葬着他们的爷爷奶奶和父母等大家族的祖先。常德火车站规划出来后,1996年清明节,黄家大大小小十几口人第一次将坟迁到了铁轨以北的田坎上。“能在家乡坐上火车,也是我们从小梦寐以求的愿望。对于迁坟建火车站一事,我们理所当然地支持,根本就没考虑补偿费的多少和自己还应添补多少。”2011年常德火车站要增设石长复线兄妹考虑到北部新城的发展的新趋势,决定一劳永逸,将祖坟迁到了万金公墓。此后,黄费宽兄妹和他们的儿女们每次乘车外出或远行归来时,都会情不自禁地走到列车窗口去眺望,“向那火车路基北面的祖先墓地默默报告。”
1998年8月16日,常德火车站站房工程开工;9月30日,常德火车站站前广场开工。第二天,期盼火车多年的常德人民等来了石长铁路试运行,并在10月16日举行了石长铁路全线通车庆典,这一代常德人有了“先有石长线火车跑,后有常德火车站站房”的独特记忆。
从1998年开始,这条蜿蜒在洞庭湖滨的铁路,融入了常德人的日常。在常德火车站工作了12年的刘军慧,见证了太多的历史性时刻。
“在这里,我经历了铁路从‘绿皮车’到‘红皮车’到‘白皮车’的跨越发展。”2016年1月,石长复线和电气化完成,设计时速160公里;2017年9月21日,动车正式驶入常德,从石门到长沙全程时间缩短到3小时以内。
2019年12月26日,一辆和谐号列车从西洞庭之滨常德站出发,穿越莽莽群山,跨过滔滔江水,沿着桃花源、张家界、湘西、恩施这条世界级的黄金旅游线公里时速一路向西,抵达重庆黔江。
当天开通运营的黔张常铁路,从常德站引出,经桃源县,张家界市永定区、桑植县,湘西州龙山县,湖北恩施州、来凤县、咸丰县,至终点重庆市黔江区,全线公里。它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成渝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纽带。但更精确地说,它是一条完全穿行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区的“边区高铁”,填补了渝、鄂、湘三省交界地区铁路网的空白,完善了国家中西部铁路网布局。
黔张常铁路前期计划是黔(黔江)张(张家界)铁路。2004年9月13日至14日,湖南湘西州、张家界市和湖北恩施州、重庆黔江区政府分管领导、发改部门和支铁办负责同志在重庆黔江召开第一次联席会,共同商讨争取将铁路纳入国家“十一五”铁路发展规划。消息传出后,常德市委、市政府意识到不能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要主动争取,将铁路直接修到常德来。
这是一个“无中生有”的项目,因为在当时国家层面尚无此规划,加上涉及到湖南、湖北、重庆三个省、直辖市,且受益程度不同,协调工作可谓一波三折。
从2005年4月开始,湖南、湖北、重庆二省一市及湘西州、张家界市、常德市、桃源县、龙山县、恩施州、黔江区七市县(区),反复沟通、磨合,先后在黔江、龙山召开多次联席会议,终于达成了共同争取黔张常铁路的共识。
国家发改委、铁道部,一个个部门去汇报,一层层领导去请示,奔波,等待,忐忑,沮丧,兴奋……各种情绪煎熬交织,“为了铁路在桃源的1小时,难呀。”全程参与了黔张常铁路途经桃源并在县城设站争项工作的桃源县政府副调研员、原县铁办主任罗世平,用一个“难”字概括了当时的复杂情感。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08年10月31日,国家发改委、铁道部正式将黔张常铁路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黔张常铁路常德段长约102.5公里,其中桃源境内约86公里,这让之前与枝柳铁路失之交臂、又仅仅与石长铁路沾了点边的桃源人振奋不已。
美中不足的是,路线并没有在县城设站的计划。没有站点就没有客流!针对铁路经桃源县城设站需展长线路、增加投资的矛盾,桃源县从“有利于提升桃花源品牌价值,有利于满足桃源百万人民出行需要,有利于促进沿线资源开发,有利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等四个方面,充分论证在县城设站的理由。
2009年11月1日,常德市政府向省政府呈送了《关于支持黔张常铁路途经桃源县城并设站的请示》。在多方力量的促动下,2010年12月1日,铁道部技术评审中心召开会议,正式通过了黔张常铁路经桃源县城设立西站位(深水港乡高桥村)方案,线亿元。
可研、立项、设计等开工前期工作,在二省一市七市县(区)的积极配合之下,紧锣密鼓地扎实推进。2014年12月,黔张常铁路正式开工。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立项到建设,10年漫漫前期工作,黔张常铁路总算尘埃落定。2019年12月26日,设计时速200公里的黔张常铁路提前半年开通,这条来之不易的高等级铁路,将常德西南片桃源县等地纳入中国铁路网。
从秀丽的洞庭水乡,穿越到巍峨的武陵山脉,黔张常铁路沿途的山水美景、民俗风情、人文景观令人惊羡。但如诗如画的美景背后,铁路建设者们却面临着巨大挑战。
黔张常沿线环境起伏大,地形地貌多变,可溶岩广布,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复杂,黔张常铁路总设计师、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刘廷玺给出的几组数字可见一斑:线路所经岩溶区的通行长度142.78公里,占线多处高压富水大断裂,大型溶洞、管道流等岩溶100多处。为破解这一些难题,铁一院尽量采用高线位、短隧道等形式通过岩溶地区,在长大隧道设置人字坡,铁十一局、中铁隧道集团等实施工程单位攻克了页岩油气、瓦斯、高墩大跨桥梁等32个风险工程,创造了3项世界之最,再次刷新了我国岩溶地区高标准铁路建设的纪录。
武陵山区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高,旅游景观集中,可谓“车在画中行,人在景中游”。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铁路建筑设计企业坚持与当地一级水源地保护、地方水利灌溉设施建设、城市开发项目、地方土地整治等结合,打造“绿色铁路巨龙”。地方政府则将精力集中在建设完成后的临时用地复垦上。桃源县采取“一包四定”的办法,即包干由乡镇实施复垦,定工作程序、定复垦标准、定资金拨付、定检查验收,通车后,254.08公顷铁路建设临时用地实现了100%复垦和移交。
征地拆迁工作是黔张常铁路建设的重头戏。项目伊始,黔张常铁路常德段相关的武陵区、鼎城区、桃源县铁办就对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排查,排查问题多达1000多个,至建设完成时都一一圆满解决。桃源县境内占常德段总长近90%,征拆涉及到40个村(居)、600多户、用地8000多亩。桃源县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政策管到底,党员干部带头示范,讲公心,讲底线,按标准、原则办事,得到群众积极支持。沿线村民搬离祖祖辈辈生活的故土,甚至打破民俗动土迁坟,佘家坪乡东岳殿村村民吴兴章红着眼拆掉刚装修3个月的新房,“我们祖祖辈辈守着山,过着一眼望到头的日子。国家给老百姓修路是好事,咱可不能拖后腿、找麻烦。”
原计划工期4年,建设中刷新多项世界纪录,实现提前半年通车的目标,跑出高铁建设“常德加速度”。
这是关于常益长高铁和常德高铁站的数字。放眼看,这条铁路,西接川渝,东连赣闽,北通京津冀,南达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一横”渝厦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条铁路出发,诗和远方就在脚下。常德自此迈出了融入国家高铁大网的重要一步,这将是常德交通格局新纪元的开始,触手可及的“同城时代”“双城生活”,是常德人初次拥抱时速350公里高铁时代的“小确幸”。
稻田花海铁龙骋,飞驰南北筑梦行。常益长高铁不仅是冬日里的美好风景,更是连接桃花源里的幸福快车。这一天来之不易,这条铁路建设的前前后后,有太多的人和事可以让我们铭记。
61岁的吴卫民是常德市武陵区的退休干部,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从常益长高铁开工的那一刻起,他就把镜头对准了铁建工地,花费了大量时间跟拍建设进程。“高铁建设是常德交通方面的一块短板,所以常益长高铁建设牵动了市民的心,作为一个摄影人很自然地关注了它。”
“要想富先修路”是一句老话,用“文明发展体现在路上”来形容铁路历史的进程也一点不为过。高铁是中国工业现代化的缩影,也是中国速度的写照,家乡通上高铁,让吴卫民魂牵梦绕了很多年,在担任市政协委员时他和其他人就多次为高铁建设建言献策。“城市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城市发展中,路通了才能带动经济的增长、城市的发展。可以说,高铁寄托了常德高水平发展的梦想。”
这个梦想,魂牵梦萦,千呼万唤。2009年,常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依托拥有丰富土地资源、生态资源和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的柳叶湖片区,打造一个符合两型社会“新亮点”和常德城市“新引擎”——北部新城的战略构想。在决策过程中,计划原址重建的常德高铁站是带动“北部新城”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
2016年,在湖南省昂首阔步跨入“高铁时代”的浪潮中,常德却遗憾地没有跟上步伐。当年1月,在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省人大常德代表团全团联名建议,尽快启动长益常高铁建设,拉动大湘西与长沙及别的地方的快速对接。
这一年,常德市在“十三五”规划中,将建设现代交通体系,迈进“高铁时代”,放在“三个迈进”发展目标的首位,旗帜鲜明地提出:常德要告别没有高铁的历史,高速公路实现县域全覆盖,航空水运运输能力全方面提升,形成现代立体交通格局。
围绕着这个愿景,多方一起努力,常德市高铁建筑非常快取得了较大进展。2017年12月13日上午,常德市规划局、市铁路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常德铁路规划建设情况。依照国家铁路网规划,国家高铁主通道将有渝厦、呼南在常德交会,常德近几年将力推常益长高铁、襄常高铁和常德铁路枢纽站三个项目,未来常德有望建成国家区域性高铁枢纽城市。
在这次发布会上,不仅传递了常益长高铁“好事将近”的消息,还介绍了常德铁路枢纽站具体建设规模和内容:常德市拟在既有常德站基础上实施常德铁路枢纽站改扩建工程,按照“30年不落后”的要求和“高架站房,南北广场,综合枢纽,无缝换乘”十二字思路,预留多条规划铁路接入条件。常德中心城区铁路站场将形成“北客南货”格局。
就在这场令人振奋的新闻发布会之后,当年12月18日从北京传来喜讯: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新建常德经益阳至长沙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标志着常益长高铁建设“板上钉钉”。
收到常益长高铁建设得到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的消息时,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四院”)副总工程师许克亮心情无比激动。作为业内知名专家的许克亮是土生土长的常德人,1978年从常德走出去,1982年从长沙铁道学院毕业,从事铁路规划设计工作大半辈子,主持勘察设计高铁20余条。此前,他作为武广高铁的总设计师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曾感叹:“我的家乡都还没有高铁。”言语中充满了遗憾。
此次作为铁四院分管常益长高铁设计的总工程师,许克亮不仅使出了毕生所学,更是竭尽心力、精益求精。在成立项目勘察设计总体组时,他亲自挑选技术骨干组建优秀设计团队,亲自把关各类技术标准、设计参数,确保设计的具体方案又好又省。
2018年6月,常益长高铁初步设计通过专家评审。根据初步设计,常益长高铁西起常德,途经汉寿、益阳、宁乡,止于长沙,串联长株潭城市群和洞庭湖城市组团。西北端衔接黔张常铁路、襄常铁路,中部与益娄铁路相衔接,东南段沟通京广高铁、沪昆高铁、长赣铁路等。总投资约277亿元(常德段约107亿元)。
在常德积极行动的同时,湖南省人民政府也出面与中国铁路总公司协调,2018年8月20日,省政府向铁总发函,商请支持常德铁路枢纽站站房设计的具体方案和增加站房规模等需求。常德站房从2万平米增加到了6万平米,为未来高铁枢纽站预留了空间。同时,湖南省铁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也承诺给予常益长建设征拆资金补偿,日前,拨付常德的20.4亿元资金也已全部按时到位。
常德高铁站房是城市地标,也一直是市民所关注的焦点。全国勘察设计大师、铁四院总建筑师盛晖对这一个项目也是志在必得,自小在常德城长大的他,想把自己的作品奉献给家乡人民。2019年4月,国铁集团启动常益长高铁常德等4个站房建筑规划设计方案招标工作,最终铁四院牵头联合设计的“武陵腾飞,桃花盛开”方案脱颖而出,并得到了全市上下的认可。
在这个方案里,盛晖把自己对家乡的拳拳之心融入到每一个细节。方案设计中以交通建筑的结构美感展现桃花意象和武陵山水特色,实现内部结构与立面形式完美统一。立面造型由进站空间及屋面的五条曲线展开,形成柔美而富有层次感的立面构成关系,犹如一朵绽放的桃花,象征着常德富有盛名的桃花源。屋面的两翼舒展有力,在柔美中同时展现出力量,犹如飞鸟的翅膀,寓意着高铁给常德带来的机遇与发展,城市未来的腾飞与蒸蒸日上。
在此前的火车站房设计中,送站旅客都是被拒之门外的。盛晖的设计的具体方案充分体现了对旅客的关怀,站房内设计有南北“城市客厅”。在站房的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入口可以抵达“城市客厅”,为旅客进站前提供了一个温馨的活动空间。此外,常德站广场设计遵循“人车分流、公交优先、无缝换乘”理念,公交车、旅游大巴、出租车、网约车、社会车均有相对独立的区域及交通流线,便于人们出行。为方便使用电动汽车的市民,四分之一的地下停车位均设置了充电桩。
常德高铁站是在原址拆旧建新,为保证常德火车站不间断服务乘客,老站房拆除后、新站房建成前需要建设过渡站房。盛晖带领设计团队研究提出永临结合方案,利用将来的永久结构将过渡站房巧妙设置在北广场地下,保证了市民过渡时期乘车的便利、舒适。
为了统筹好铁路部门负责的站房建设和地方政府负责的广场等配套建设的时序问题,常德市人民政府相关市领导带队考察学习后,大胆采取常德高铁站和市政配套工程一体化设计,即站房、站场、站前广场配套工程全部由铁四院统筹勘察设计,同时站前广场配套经过招标由铁四院EPC总承包。从设计层面“又好又快又省”解决了高铁枢纽工程的品质和建设协调性。铁四院常德站前广场配套EPC项目部党支部书记、经理马涛介绍,“像常德这种高铁枢纽采用一体化勘察设计,配套工程做EPC模式,湖南省是第一家。”这种过渡站房永临结合和南北广场配套工程EPC方案,为项目节省建设资金上亿元。
12月16日晚上,王平和同事们一起在常德高铁枢纽站站前南广场忙着调试灯光。这时他在武汉的3岁儿子打来视频电话,听着稚嫩童声在电话那头“点赞”,自豪感在他的心里涌动。作为常德高铁枢纽站站前南北广场工程总承包项目分管设计工作的总工程师,今年是王平回家乡建高铁的第3个年头,为了抢抓工期,他每年和妻儿相聚的日子屈指可数。
多快好省,是王平这些高铁建设者的共同目标。2019年7月2日,常益长高铁常德段郑重进入开工建设阶段,各建筑设计企业发扬老铁道兵艰苦奋斗的传统,在保证防疫安全、生产安全、质量安全的前提下,科学管理,强力调度,上万名高铁建设者披荆斩棘,冒着严寒酷暑日夜鏖战在建设工地上。为了感谢这些建设者对常德建设作出的贡献,2022年年底,王平和其他68位高铁建设者一起,被常德市人民政府授予“常德荣誉市民”称号。
66公里的常德段线路建设过程中,通过铁路建设者们技术创新和日夜奋战,诞生了一系列被业内称为高铁建设的“常德加速度”:常德段控制性工程在刷新多项世界高铁纪录的同时,最长的南庵山隧道提前半年贯通,沅江特大桥提前半个月合龙,高铁站房常德高铁站提前15天实现混凝土层结构封顶……这些提前量的累积,实现了今天提前半年全线日,常益长高铁全线首榀预制箱梁在汉寿制梁场浇筑完成,中铁十二局通过领先行业的BIM建筑信息模型化+GIS信息化工程管理平台及智慧梁场系统,实现进度管理、人机定位和智能监控,将预制箱梁的生产效率提高了20%。项目书记张锐因此荣获“助力‘十四五’建设新高地——湖南省百万职工重点建设项目劳动竞赛优秀个人”荣誉称号。
2020年12月21日,汉寿县苏家山、南庵山隧道同时贯通,常益长高铁在常德境内的6座隧道全部竣工。南庵山隧道全长1115米,最大埋深166米,是最先开工建设、里程最长的隧道,隧道正洞有压扭性断裂带通过,进口段整体埋深较浅,拱顶易坍塌冒顶,施工安全风险高,施工组织难度大。为赶工期,中铁五局将隧道从单向施工调整为进出口双向施工的方式,积极组织施工队伍对洞口段采取清除危岩体、喷射混凝土等措施进行防护,并加大了物资设备投入,最终将工期提前了半年。
2022年4月12日凌晨,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入模,常益长高铁关键控制性工程——沅江特大桥主跨顺利合龙。大桥全长34.866公里,主跨跨度为240米,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深水双肢薄壁塔梁墩固结体系高铁桥梁,同时也是国内设计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中跨度最大的无砟轨道连续刚构斜拉桥。中铁三局在建设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技术创新。桥梁主墩施工时,双壁钢围堰直径达到38.5米、高46.4米,围堰入河床深度达到15米,施工规模、技术标准、安全风险堪称行业之最,深水钻孔桩基础和超高双壁钢围堰施工难度更是国内罕见。
2022年6月16日,迎着朝阳,在常德大道与紫缘路交会路口附近的路基上,中铁十一局的建设者们操作国内先进的WZ500型铺轨机组作业,把首对500米长钢轨安全精准地铺设至无砟轨道道床上,常益长高铁常益段郑重进入铺轨阶段。铺轨进度每天保持在6公里以上,最高进度达到了每天9公里。7月23日,常益长高铁全线日,常德高铁站南北广场移交工作真正开始。常德高铁枢纽站站前南北广场工程建设项目时间紧、任务重,项目设计团队按需出具先期施工图,确保现场施工进度;深入现场察觉缺陷、处理问题,确保项目进度与质量“齐头并进”。12月15日,在常德市民的翘首期盼中,随着最后一块铝蜂窝板吊装完成,由中铁建设承建的常德高铁枢纽站站房顺利完成一期施工任务,用时仅16个月。站房采用现代大型客站创新组合结构体系,包含了超长、大跨、复杂曲面、竖向转换等多个难点,是全线座新建站房工程项目施工难度最大、工期最紧的站房。中铁建设面对深基坑、高支模、邻近营业线、钢结构吊装等多项重大高危作业工程,在建设中充分的发挥“智慧建造”优势,利用BIM技术对后期装饰装修方案、机电管线综合排布、钢结构管桁架等进行深化设计,利用3D全景模拟倒排工期,对施工关键节点实现全过程把控,项目团队先后7次优化实施工程的方案,45天便完成常德站钢桁架屋盖制作安装,将重达2380吨的钢结构屋盖精准提升12.7米,创造了湖南站房建设史上钢结构提升纪录。
“支持高铁建设就是支持常德发展!”这是常德社会各界的共识,高铁建设也当仁不让地成为常德市委、市政府的“一号工程”。
为此,常德市组建了高规格的领导班子,高位推动,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常务副市长、原分管城建副市长、原分管交通副市长为副组长的铁路建设领导小组,专题负责协调铁路建设事宜。市委书记曹志强多次前往常益长高铁沅江特大桥、常德高铁站房、市政配套等建设工地,调研项目建设、施工进度等情况,并多次代表市委、市政府慰问相关建筑设计企业和高铁建设者。市委副书记、市长周振宇作为常德市铁路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组长,每半个月听一次情况汇报,一个月进行一次调度,并明确由市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汤祚国牵头负责高铁及站房建设,由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尹正锡牵头负责市政配套建设,一周一调度,重大问题随时调度。
为支持常益长高铁建设,常德市实际做到了“要钱出钱,要人出人”,共为常益长高铁建设出资63.42亿元,约占常德市2021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21%。有关部门更是紧紧围绕高铁建设保驾护航,常德市铁路办负责人的手机24小时保持畅通,全年都有值班人员在岗。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财政局、市城管局、市住建局等市直部门,更是紧密配合、主动服务,切实当好高铁建设的“服务生”。
可以说,常德市对于高铁建设的服务是全方位的。在土方、碎石、混凝土等材料供应上,优先满足高铁建设需要;在相关手续办理上,给予高铁建筑设计企业容缺办理。针对动车存车线取土运输、朝阳北路框架桥施工、朗州北路物流通道施工、常德站老配电所拆除等问题,积极组织相关单位现场踏勘、开会研究、解决矛盾,保障项目进度。常益长高铁建设近三年,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阶段,常德加强暖心服务,积极为实施工程单位提供防疫指导,保证疫情防控和施工安全两不误;组织文艺汇演下铁路建设工地,丰富铁路建设者业余生活;组织工会慰问,为高铁建设者节日送祝福。
武陵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汉寿县三个沿线区县党委政府将重视高铁建设工作融入建设周期全过程中,积极协调居民和实施工程单位的关系,采用带队入场、贴身护航的方式,引导当地群众顾全大局,全力以赴为高铁建设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汉寿县还抽调了两名公安干警常年深入高铁建设沿线巡视,对带头恶意闹事涉嫌违法人员“露头就打”。在常益长高铁常德段建设期间,各项目工地没发生一起恶性阻工事件。
自常益长高铁常德段拆迁工作启动以来,全路段需要环保拆迁和红线户,被征收拆迁的群众也多次“舍小家为大家”,为高铁建设搬迁让路。
2021年7月31日,武陵区南坪街道竹根潭社区,常益长高铁存车线补征项目现场,在轰鸣的挖掘机声中,6处房屋渐次倒地。该项目从7月23日启动签约到倒房仅用了7天时间,虽然只有6户,但每户的详细情况都不同且特殊,征拆户中有多子女但不符合多子女安置条件的,有正在出租经营且面积大不愿意拆迁的,有三代同堂但不符合安置资格要求的,还有兄弟两家住在一起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的。征拆工作组开启“白+黑”模式,克服了安置堵点、经营补偿难点、因假期补偿费不能及时支付的种种困难,向征拆户耐心耐烦讲政策。
“轰轰……”2021年8月27日晚,常德高铁站西端附近的邮枢花园小区3栋住宅定向爆破拆除,3栋楼6秒间就全部倒塌。爆破完成后,邮枢花园小区只剩下一半面积,98户房屋在爆破中有不同程度的受损,小区大门也已消失。由于高铁建设赶工期抢进度,打桩机最近的时候离小区也就30来米,昼夜不停。邮枢花园的居民们一度很有情绪,有人拨打了相关职能部门的举报电话。当实施工程单位主动登门表达歉意,并将请求理解支持高铁建设的宣传单送到居民手中后,大家都表示理解,投诉也随之消失。
今年3月底和11月底,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两次视察常益长高铁建设情况后强调,要抢抓高铁时代到来的机遇,提升发展信心、区位优势、城市形象,前瞻谋划、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保持定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发挥高铁成环优势、高铁融城效应和高铁集聚功能,把常益长铁路打造成造福于民的致富之路、开放之路、希望之路。
今天,随着湖南省“市市通高铁”的最后一环由常益长铁路“串珠成链”,意味着常德加入了长株潭都市圈、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与大湘西旅游圈“高铁俱乐部”,常德与东部沿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距离也在拉近。一系列熟知的地域和空间概念,在高铁网中被重新定义。
牛车河镇汤家溪村是第五批“湖南省历史背景和文化名村”,上千名村民临河而居,中青年劳力基本在外务工。以往,弯多路险,外面的人不愿来,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妇女,想要把山货卖到常德市城区,需要乘坐3个多小时的中巴车,辛苦一趟赚不了多少钱。黔张常铁路开通后,从牛车河到桃源县城只要20多分钟,到常德市城区只要50多分钟。慢慢的变多的城里人喜欢乘上特快“班车”,来牛车河逛一逛,顺便淘点山里的宝贝。村民自制的腊肉、咸菜、腐乳成了大受欢迎的“旅游商品”,大家坐在家里就能轻松赚满荷包。
鲁必辉是在张家界工作的桃源人。他在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牛车河镇三红村打造的“无为舍”民宿于2020年5月1日正式开业,为游客提供两天一晚或三天两晚的旅行套餐。这家民宿8间客房,周末基本满房,节假日要提前1个月预约。他说:“没有黔张常,就不会有‘无为舍’。牛车河自然景观秀美,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黔张常铁路为我提供了张家界、桃源两地通勤的可能,更为牛车河的旅游产业打开了新窗口。”
牛车河镇党委书记谢成刚和记者说,镇上除了传统的烟叶、辣椒酱、黄金梨、八月炸等产业外,还在全力发展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12月初,牛车河丰富的绿色农产品资源、便捷的交通条件吸引了湖南家门巷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意向投资,此公司计划在这里打造农产品初加工基地,并用富硒好水生产最好的常德米粉。
今天,常益长铁路开通,高铁线路成环,更广泛地域内人们的生活将为之改变。常德至长沙通勤时间大幅度缩短,常德直接融入长株潭城市群一小时生活圈,为日常工作、旅游休闲、探亲访友、公务出行等方方面面带来极大的便利。
高铁短板补齐,更方便快捷的外部通行条件有利于常德迈出更大步伐“走出去”“引进来”,享受“同城效应”带来的区域协作红利。常德的交通格局、产业高质量发展、人口流动、城市建设、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均迎来重大机遇和深刻变革。
省重点建设项目事务中心副主任胡南认为,从实现交通成网成环目标来看,常益长铁路既可连接黔张常铁路、襄常铁路、益娄铁路、长株潭城际铁路,又可连接京广高铁、沪昆高铁、长赣铁路等,是一条西接川渝、东连赣闽、北通京津冀、南达粤港澳大湾区的“黄金”通道。它的开通极大优化了湖南西北部地区交通运输结构,推动三市经济融合与产业协作,并将实现与武广等高铁大动脉和城际铁路的互通直联和“零换乘”,有效发挥高铁成环优势、高铁融城效应和高铁集聚功能,推动常德乃至湘西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常益长铁路的开通还将引领城市建设,促进常德逐渐完备城市功能和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刺激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实现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常德是重要的旅游节点城市,高铁线路成环,有力联动和促进大湘西地区培育发展文旅产业,开启了新的致富之路。
长沙理工大学智能交通与现代物流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卢毅分析,常益长铁路给常德带来多重“融入”利好。
一是常德更全面融入湖南省两大经济圈。常益长铁路将长株潭经济圈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连为一体,将加强常德大湖经济与大江经济的联系,推进环洞庭湖城市与长株潭城市群的直接联姻,推进长江经济带与京广经济带的交会联通,实现“大交通、大港口、大容量”新经济地理同“大产业、大园区、大增长极”现代生产力优势互补重组,为常德打造大产业集群提供新动能。长株潭都市圈资源外溢迹象早已显现,各市州将利用高铁效应,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长株潭都市圈中的产业分工合作,来一场发展的多向奔赴,实现发展的同频共振。
二是常德更深度融入全省米字型高铁建设、高铁上的湖南经济发展、国家多项战略叠加实施。湖南在京广、沪昆两大高铁经济带建设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更有条件布局和推进厦渝、呼南等高铁经济带建设,实施全域高铁旅游、全域高铁经济战略。新的高铁经济带呼之欲出,推动常德更深层次融入长江经济带,更有力参与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有更优越的条件参与打造新的经济稳步的增长极。
常益长铁路开通后,常德与长株潭城市群及各大经济圈的联系更为紧密,城市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需求要素的再配置显著提速。常德怎么办?
胡南认为,关键还是在于自身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一是实施错位发展,与邻近地区形成产业优势互补。加强与周边城市产业一体化发展,做到精准专业分工,避免无序竞争、相互制约的局面。二是突出人才强市,多措并举引才、留才、培才。聚焦本市优势产业,引进和培育更多优秀产业,为各类人才提供广阔发展平台。综合运用政策优惠、待遇激励、校企合作等手段引进外来优秀人才、培育本土人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增强人才归属感。三是坚持规划统筹,一直在优化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地方配套交通网络体系,较好承接和疏导高铁客流,保障旅客出行“最后一公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发挥好现有基础教育优势,增强医疗养老配套。立足本地湿地、温泉等优质自然资源,加强与医疗及文化旅游产业的结合,建立健全大健康产业链,辐射湘西北地区。
12月23日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常德市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进入全省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市委书记曹志强在会上提出,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提升产业质效。推动优势产业延链强链。围绕培育先进装备制造、烟草、电子信息、农产品精深加工“四大千亿产业”,发挥常德烟厂、中联重科、迪文科技、湘佳牧业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引领作用,延伸产业链条,聚集配套企业,力争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推动新兴起的产业发展壮大。力争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与军民融合“四大新兴起的产业”产值增速达到20%以上。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支持和引导酿酒、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层次地融合,发展更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数字化的经济发展,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11月21日上午,湘赣两省同步举行长赣铁路开工建设动员大会,长赣铁路建设真正开始启动。长赣铁路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之一厦渝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湖南省东部和江西省西南部,西起湖南省长沙市长沙西站,接常益长铁路,向东南途经江西省萍乡市、吉安市境内,至终点赣州市。
渝黔铁路、黔张常铁路、常益长铁路、长赣铁路、赣龙铁路和龙厦铁路,共同构成厦渝通道。6条铁路中,龙厦铁路和赣龙铁路早已开通;渝黔高铁于2018年11月正式开工,全长265公里,设计最高速度为350公里/小时,目前仍在建设中;黔张常铁路于2019年12月开通运营;常益长铁路也于今日全线开通运营。整条厦渝通道的形成就等长赣铁路了。
对常德来说,长赣铁路不仅是整个厦渝通道中启动建设的最后一段,它还将引出几条联络线,连通市民乘坐高铁南下北上的重要节点。按规划,长赣铁路将在长沙设云贵厦联络线、西南联络线,经高铁长沙南站连通沪昆高铁、京广高铁;在萍乡设渝长沪联络线,通过沪昆高铁沟通上海方向;在赣州设连接线,沟通长沙至深圳方向。长赣铁路建成之后,湘西北客流可通过常益长铁路经长沙西站,顺接长赣铁路及相关联络线至长沙南站,去往京广、沪昆高铁。
《常德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大目标纲要》提出,构建“一枢纽四通道”高铁格局,高标准建成常德高铁枢纽站,形成厦渝通道、呼南通道、长江南岸通道、武贵通道多条高铁交会枢纽。厦渝通道之外,其他几大通道目前进展如何?
在省发改委工作多年的胡南介绍,襄常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之一呼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照国家铁路“十四五”规划,其湖南段为宜昌至常德铁路。该项目建设对贯通南北高铁运输大通道,加快落实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完善我省西北部铁路运输网络具有重大意义。襄常高铁前期工作已启动,目前项目相关单位正抓紧完善工可方案。依照国家铁路建设程序,我省将会同湖北方面,继续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铁集团等部门和单位汇报对接,积极争取该项目尽早启动可研审批等工作。
长江南岸通道常岳九段是国家铁路“十四五”规划建设项目,横跨湘鄂赣三省,是湘北、鄂南、赣东北地区间交流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构筑长江南岸客货运通道、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省将继续做好与鄂赣两省有关方面的沟通衔接,争取尽快明确区域铁路规划布局,加强前期研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十四五”时期启动建设。
武贵通道方面,按照国家现行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石门至监利铁路未纳入规划。该项目作为跨省铁路,由国家主导规划布局。我省将继续强化与湖北方面的沟通对接,共同争取国家支持该项目纳入国家上位规划。
随着厦渝通道、呼南通道等高铁建设的推进,常德将更加全面地融入全国高铁网。在不远的将来,市民乘高铁到武汉只需2小时,到广州3小时,到成都4小时,到上海5小时,到北京6小时,“桃花源里的幸福快车”东进西出、南下北上将更便利快捷。如果沈从文先生能够行走在这个美好的新时代,他一定会欣喜地再写一篇《新湘行散记》,以记录他离开家乡百年之后这3000里云和月的高铁回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