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UAS】我国首个森林中的火车站低调且美!(by MAD建筑事务所)


  当嘉兴提出要建一个新火车站的时候,我当时脑子里突然冒出中国火车站的那种印象:又高又大的建筑,像宫殿一样,而这种模式又在不停地复制。

  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人性,火车站应有的舒适、便捷的交通功能,都没有实现。

  国内很多城市的火车站建筑“自成一体”,跟城市的连接特别不顺畅,车站周边总是有一片非常大的区域,还有高架桥,有巨大的广场,与城市环境整个脱离开,进出车站特别不方便。

  再加上车站房也做得很大,要从一种交通工具转到另一种交通工具,也要拿着行李走很久,这些经历每个人都有。

  在嘉兴老城中心这样的地方做车站,第一反应就是:绝对不能再建一个那么大的建筑了,希望它跟老城周边的环境,公园、南湖、低矮的建筑片区,都能融合。

  同时,从换乘流线到空间设计,想实现一个中国最方便、最人性的车站内部空间,让人愿意在里面舒适地停留,办法是要“立体化”。

  首先要达到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所有人的换乘都能够十分便捷,就先把交通功能,放在地下解决。

  你开私家车来也好,还是坐地铁、公交车来也好,都先进地下层,停在离车站最近处,就避免了上上下下走很远;同样地,下火车后出站,马上就能转乘其他交通工具,非常便捷。

  空间很高,达到了15米,屋顶在地面层,都开了天窗,有充足的自然光洒下来,非常通透、明亮。

  如果往上看,不仅能看到天空,还能看到一侧的老火车站建筑,及另一侧的月台,火车穿过,视线全部打通。

  用的是泛光照明,而不是常见的顶部照明,排风口、广播系统、地下通道灯带,都被嵌入墙面,视觉上就隐匿了。

  进入城市中大多数公共空间,人总会觉得吵,因为空间里到处都是反射声,这样你就不得不用更大的声音说话,结果就是所有人都在叫唤。

  因而在这里,候车厅、吊顶、地道墙面,都采用了阳极氧化铝蜂窝板,用来吸音降噪。声学设计一旦做好,你用比较小的声音说话,互相就能听到,大家都不会提高音量。

  还有一处地下通道,开放给整个城市,也就是说,不进火车站也能够正常的使用,这样铁轨两边的城市区域就连接在了一起。

  当交通和功能都在地下解决了以后,地面完全就释放开来了,要设计公共绿化空间。

  南北广场和人民公园加起来,一共栽种了包括榉木、香樟、桂花、枫树、乌桕、水杉、樱花等,超过1500棵树木。

  火车站北侧,就想做成一个森林广场。栽种最多的是榉木,等完全成型后,树冠将相连,覆盖整个站前北广场。

  北侧还有个人民公园空间,承载着老嘉兴的记忆,园内有多处文化古建筑及众多古树,深受喜爱。

  我们就把人民公园的围墙打开,“放大”人民公园,让公园的绿色自然延展至片区35.4公顷的地上面积,也就是说,火车站北广场和公园就就连为一体了。

  同时我们也同景观团队合作,对无边界的人民公园改造提升,保留古树、修复古建,平移公园内的亭廊榭、清水系。

  这片旧火车站周围的脏乱差区域,就成了新的城市公园,不仅服务等车的旅客们,他们能够在这里停留,享受绿色,更重要的是,市民们也都可以来。

  远看就像是连绵起伏的绿丘,7座建筑,有一种“漂浮”感,大多4层,底下的两层基本上跟景观草坡融合,承担人文商业、酒店功能等,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城市空间了。

  紧邻南侧的新站房,有占地约1公顷的中心草坪,音乐会、艺术节、惠民市集等室外活动,都可以在这里举办。

  嘉兴火车站初建于1907年,于1909年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是当时沪杭线年,一大部分代表乘火车到嘉兴,就在那里下车,再乘坐红船去南湖,完成了一大会议。

  尽管建筑本身不是等级很高的古建,但我们仍旧是决定重建火车站站房,也还是为了把城市的历史再现。

  我们邀请古建专家一起,查询历史资料、影像图片,参考《嘉兴市志》残存的线复原。

  整个复建站房,用了21万块青红砖,外立面为青砖,砖柱、线脚等用的是红砖。这些砖块都是以南湖湖心挖出来的泥为原料,在嘉兴当地古砖窑手工烧制而成。

  同时,根据轨距并利用透视原理,推导雨棚、天桥、月台、站房之间的关系和尺寸,在新站台上,建造了历史站台的雨棚及天桥。

  这座见证了历史的建筑,内部现在作为纪念馆,展示嘉兴城市和老站的历史,也会讲述一大为何会移到嘉兴的故事。

  现在,很多嘉兴市民,无论老人、年轻人,平时也会进去参观,它不仅是复原的历史建筑,也为大家理解整个城市空间,提供了一个坐标。

  2019年,我是以城市顾问的身份,参与到嘉兴老城的城市更新项目,当时还并不知道有这么一个火车站项目,只是在老城里转,整个地去了解情况,确实发现老火车站周边的交通功能有问题,周边建筑也非常破旧。

  当我们提到要建下沉式车站,这跟全国其他火车站的模式是不同的,非常少见,最主要还是观念上的,就需要跟铁路系统交流,去说服他们。

  在这过程中还挺有意思的是,当我们提出要把新车站设计得非常低矮、谦逊的时候,就有人反对说,一般的火车站都很大,就应该设计一个很大的建筑。

  我说,传统建筑(老站房)非常小,我们的新建筑要跟它有一个好的关系。有人就提出说,你可以把老建筑也放大。

  还有人质疑说,老站房已经被大火毁灭了,你去重建它,依然是造一个假的东西。那么,这就要看你观察城市的时间尺度是什么。

  因为很多古建筑也都在不停修缮,重建,时间跨度都是在几百、上千年。嘉兴车站现在是100年的变迁时间,如果我们脑中的时间尺度变得比较现实,只聚焦在城市快速的提升的这几十年,或许没有必要去理会这个老建筑。

  如果有一个能把历史观和时间观都拉长拉远,百年前的起点就变得很重要,现在和历史,就会串成有机流动的一条线,另一端,也就有能力去设想非常遥远的未来。

  这个课题,在我一开始步入老城更新时,就已经冒出来了,然后火车站的改造和新建,就变成一个契机,再加上我们从始至终觉得中国火车站、飞机场等交通空间,都是又高又大,是有问题的,可完全变得更舒适、人性,所以这两个课题就融在了一起。

  新站房埋到了地下,“漂浮”的金属屋顶,“消隐”为一层高度,因而尊重老站房的尺度,谦虚地呼应它。这样一来,说服业主的过程,也就没有很艰巨。

  站房的施工,一年左右就完成了,地面层的铁轨也都是在整个建造过程中保持运行。

  但我们觉得,设计,会影响人的行为。当公共空间被设计得明亮舒适,大家就会觉得这里就应该是整洁的,都会想去维护它,而不是去破坏它。

  最后还是坚持用浅色方案,而且选了不容易附着脏物的材质。通过这一些设计,目的还是让更多人去享受这个公共空间。

  去年7月试运营通车后,我们来参观火车站,我从来就没在一个火车站那么愿意观察别人。

  看候车的人群会发现,确实除了等车的人以外,来了很多市民,就只是来转一转,或者是从公园下来,来底下购物。

  还特别好奇使用者,究竟能不能如我们所想的那样,很方便地进站?我们就去了停车场、公交站到处看,也找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在标识设计上,还可以更好。

  另外我们意外地发现,因为有太多人是从地面上的公园进入到地下的车站——他们的其实宁愿不那么方便进站,还是愿意到地面上先去看看整个车站周边的环境,再选择进入地下。

  这就导致了一些麻烦,因为贯通地上地下层的衔接,我们主要安排的是景观电梯,就有些超过了负载,所以也在考虑,增设扶梯,增加便利。

  现在,铁路系统也经常组织全国其他车站的员工来这儿参观,可能以后车站系统也会更多地去考虑,结合每一个城市的情况,能做出跟城市融合的、不一样的车站设计。

  这次做车站建筑规划设计,让我们意识到,中国大多数火车站作为一个公共空间有太多限制,它割裂于城市,它不自由。

  城市的各个场地场所之间,不是任由你游荡的,它都有非常强烈的界线。像安检,像大的交通功能空间,加剧了这种割裂,都造成了这个城市有很多无形的墙,阻碍着人们互相之间的这种流动。

  其实建筑学和城市的设计中,最主要的就是鼓励人的互动,和鼓励很多的空间能够开放。一座城市的成功,其中之一就是在于能达成人与人的交流、平等。

  建造开放自由的城市,以跟城市相融合为核心去做设计,我觉得这是我们最大的出发点。

  设计一座火车站的时候,可优先考虑它依然是一个城市公园,设计一座机场的时候,它也可能依然还是跟环境融合的公共空间。一间医院,一座商场,也都能够找到方式与城市融合,而不是割裂。

  我们最近设计了一座体育场,从地面上看,它没有宏大的结构,我们完全是让建筑消失于景观之中,就像做大地艺术一样。目的实际上的意思就是想让人去到这个空间的时候,不只是为了参与比赛,或者是观看比赛。

  这个公共空间,除了提供具体的功能,同时还能成为大家日常都愿意去放松的地方,带着家庭,带着宠物去生活的这么一个空间。

  这样的空间的特质就是自由,就是放松,让人甚至有一种精神上的共振,或者启发,这些都是现在的城市挺缺乏的。

  部分建筑摄影提供:CreatAR Images、存在建筑、奥观建筑视觉、是然建筑摄影

  每天一条原创短视频,每天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每天精选人间美物,每天来和我一起过美好的生活。一条(ID:yitiaotv)